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由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动态发展的历史。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为现代化的发展奠定、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力量。因此,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能动关系来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是人类现代化普遍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但又需摈弃了西方现代化所奉行的以资本扩张为中心的生产力发展逻辑。
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继而到数字文明,深刻反映了生产力现代化是推动人类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的源头活水。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化就失去了持之以恒的内动力和硬支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评价现代化程度的客观尺度,都深刻影响着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进程。生产力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程度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立足当前,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变革,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在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拓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促进,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形成、拓展的关键要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突破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束缚,打破阶层固化、利益固化的藩篱,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文化建设、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现代化转型的基础上,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有待优化升级,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根本改变,高端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难题,加之世界体系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更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提升,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科技创新是人类财富增长的不竭源泉,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创新都一直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蒸汽机时代。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电气化时代。在20世纪初期开始的以无线电技术及原子能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电子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无论是劳动力、劳动工具与方式还是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根本因素,生产力无论要素、结构、性质、规模、方向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赋予生产力更多的时代特征、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使之呈现出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面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赋能驱动新时代生产力的变革飞跃,促进生产力提质增效;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增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是生产力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
为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打造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原创性的提出“新质生产力”,他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其“新”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其“质”主要体现为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关键主要是面向新兴领域,面向未来产业,着力高质量发展。既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又是新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即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也就是以前没有的新的生产力的种类和结构,相比传统生产力而言其科技含量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新质生产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关键提升点。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深刻体现出党对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孕育先进生产力。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先进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交叉属性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逐步摆脱传统的人力和资源能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与高速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就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科技创新催先进生产力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国之间围绕产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并发展先进程度跃迁的新质生产力,从而为全球生产力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总之,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加快形成系统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者:王 羽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