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汽车工业诞生70周年,作为与这段不平凡历史风雨同舟的新中国汽车工程领域第一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在88岁生日之际,接受《中国汽车报》专访,结合其自身科研工作经历,对汽车行业开放创新、人才培养等发表了独到见解,并对汽车工业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他是中国汽车轮胎力学主要奠基人,中国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科技领域主要开拓者和带头人,他为中国汽车工业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已步入耄耋之年却依然为中国汽车工业辛勤奉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
“时下正值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至70年的历史节点,我从事汽车科研工作也快68年了,作为一名新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的参与者、实践者、见证者,我对中国汽车工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希望继续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奉献更多光和热。”近日,郭孔辉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结合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与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畅谈了自己对于汽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思考和心得。
科技强则产业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既是郭孔辉投身汽车工程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高度概括。
“数十年的科研工作让我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更是赶上了好时候,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步伐的加速,不仅汽车科研工作日益得到重视,而且汽车科研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现在总有做不完也做不够的科研工作。”郭孔辉坦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正在深深融入汽车业发展的实践中。
郭孔辉回忆道,当初他刚参加工作时,正值我国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当时,专业人才、资金和实验设备都非常匮乏,研究工作进展较慢。其中,为了解决红旗轿车高速操纵性和“前轮摆振”的研究课题,郭孔辉领衔的科研团队应用他创新的轮胎和悬架动力学原理,经历数年探索实验得以圆满解决。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汽车科研基础薄弱,国内汽车业的车型改进很少,产品基本是“30年一贯制”。
之后进入引进合资阶段,汽车科研条件伴随着汽车行业发展而逐步改善。这一阶段,国内汽车行业开阔了视野,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但仍然缺乏汽车行业的创新人才。在郭孔辉眼中,日本、韩国汽车工业都是通过引进合资,在学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之后转向自主开发并打造本土品牌,成就了汽车强国。因此,随着我国汽车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没有自主的技术,没有自主的品牌,就不会有强大的汽车工业,这已经为日韩等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事实所证实。”郭孔辉说。
“近十几年来,汽车科研的自主创新进入‘黄金时代’。”郭孔辉谈到,进入汽车产业大变革时期,产业转型的实际需求对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这样的现实促使我国的汽车科研走上“高速路”。随之而来的,是近年来国内汽车技术从发动机、变速器到悬架、底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及智能化等方面,都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有了一系列新突破,不仅支撑新能源汽车实现“换道超车”,也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实现历史性突破,跻身世界汽车大国行列,实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汽车科研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郭孔辉表示,科技强则产业强,正因为有了不断增强的科研能力,我国汽车工业才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开放创新相得益彰
多部学术专著、数百篇高水平论文、诸多科研成果,获奖无数,以及主持制定10多项国家标准……郭孔辉在轮胎和悬架动力学、汽车动力学以及人-车闭环操纵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新中国最早把近代系统力学与随机振动理论引入汽车科学研究的学者,并主持了多种新型汽车的开发与多项行业重大课题的研究。他在科研之路上不仅收获丰硕,而且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更有着独到的思索与见解。
“我国汽车工业只用数十年时间就走过了国外百余年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是赢在开放和创新。”在郭孔辉看来,开放不仅为汽车科研工作注入了强大活力,也为自主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开放与创新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内在统一的整体。
郭孔辉讲到,汽车工业开放之初,汽车科研也曾面临新的考验,一些院所不敢创新,因为如果研究项目一旦不成功或一时没有成果,就会对科研人员的个人工作及其单位带来压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已经转变,相关体制机制也已理顺,极大激发了汽车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能。”郭孔辉认为,开放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资金和市场;而自主创新成果的厚积薄发,成为我国汽车工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动力所在。在我国汽车业的创新中,不仅国有车企的创新水平逐步提升,而且民营车企的创新也在蓬勃开展。特别是民营车企,直面市场竞争的生死考验,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持续开发新技术,率先推出新车型,才能跳出“生死圈”,走向发展壮大的新天地。
在郭孔辉看来,汽车业的“开放”不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应包括对内开放。对内开放的体现之一,即对民营车企的开放。正因如此,才激励了民营车企的创新积极性,促进了国内汽车产业的快速进步。郭孔辉认为,近年来包括“蔚小理”等一些从it、互联网企业转型而来的造车新势力,正是通过自己的创新基因和研发优势,开发出一系列较为先进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新技术,驱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成长,也逐步积累了“走出去”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正是开放与创新相辅相成、双翼齐飞,形成了我国汽车产业加速转型,走向全球化的新格局。”郭孔辉表示,如今正是有了开放的新格局,才使得汽车行业中,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凝聚成创新的合力,实现了产业崛起,共同推动着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人才是创新之本
作为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笃信好学,严明律己,又因材施教,润泽以温,桃李满天下;他年逾八旬,步伐却依然坚定,辛勤耕耘在汽车科研的最前沿……在吉林大学师生们的印象中,郭孔辉不仅科研成果斐然,而且对汽车人才的培养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对于培育创新人才,郭孔辉同样是不遗余力,也有着许多深刻感悟和独到观点。“对于汽车产业而言,人才是第一资源。”郭孔辉认为,要激励创新,就必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保护创新人才。从主管部门到企业,都要当好“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让人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无论是国内培养的人才还是“海归”,都要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汽车新技术的开发需要有专业人才来做,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郭孔辉说,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要由年轻人来挑大梁、担重担。郭孔辉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实践的。直到现在,郭孔辉依然在指导研究生。他认为,只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技术开发的实践,才能更好地让他们丰富知识、增长技能,尽快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颗赤子心,满腔报国志。”在郭孔辉的心中,科研报国、培养人才没有地域之分,反哺家乡、回馈桑梓也是科研报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郭孔辉接受故乡福建省政府邀请担任顾问,在他的倡议下,福建汽车行业相关企业及高校正在筹备建立福建汽车产业创新推进联盟,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及人才资源优势,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协同创新。福建理工大学还成立了郭孔辉领衔的新能源汽车运动控制研究院,按照郭孔辉的主导思路,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目前,我们福建的科研团队正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底盘控制与‘魔力腿’等技术。”郭孔辉介绍,“魔力腿”可以代替减震器,还具有控制汽车刹车、转弯及防滑、抵消振动等功能。“在技术开发中培养研究生,可以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他说。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郭孔辉还特别强调要保护创新人才。这就意味着,要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科研环境,对于创新人才不能苛求,求全责备不符合科研工作规律。
“正如轮胎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汽车的特性,人才及其创新能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汽车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郭孔辉表示,高度重视人才,做好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是持续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根本。
郭孔辉透露,他所从事的汽车动力学研究在汽车行业应用广泛。因此,科研工作的目标,是既要做好现有课题,也要及时跟进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汽车科研工作一定要对国家、对产业、对社会、对未来有价值。”郭孔辉表示,这是他科研工作的宗旨,也是他科研报国的初心。
文/图:赵建国
郭孔辉:愿为汽车业发展奉献更多光和热
发布日期:2023-07-20 15:14:03